秋意渐浓,满月高悬,
又至一年中秋团圆时。
今年中秋节恰逢遇上教师节,
双节同庆,心怀皓月,致敬师恩。
中秋源起
中秋节,又称祭月节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至明清时期,已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客家中秋扫墓传统
在一些客家地区,中秋不仅是团圆的节日,也是祭拜先人的扫墓时节。
每年进入农历八月,各家各户就会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扫墓时间。具体时间可在八月初一到十五之间任选一天,但绝不能过了八月十五,过了十五便失去了扫墓的意义。
为什么以前的客家人不在清明节祭祖扫墓,而选择在中秋祭祀呢?
在物质贫乏的时代,客家人往往会选择过节的时候祭祀祖先,主要是节日食物比较丰富,人神共享,一举两得。
清明节期间正处于三荒四月,贫穷人家连祭祖的三牲(鸡、猪肉、鱼)也难于办齐,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了。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同时也是农闲季节,客家人选在此时将一年的收成供奉于祖先灵前,祈求年年都有好收成。
此外,还出现了“拜山”的说法,这应是后期受华侨或粤语的影响产生的。
由于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,在今天,每个地方也形成了自已独有的习俗,所以各地客家人的扫墓也不尽相同。但不管如何,客家人慎终追远,崇先敬祖的良好家风,一直传承至今。
❤
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中言:
“八月十五谓中秋,
民间以月饼相送,
取团圆之意。”
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和企盼丰收、幸福等美好情感。
团圆,是克服距离的相聚,
是情意与牵挂的交汇。
满月之下,是团圆的人
在外奔波疲惫的心,
在脉脉亲情中得以慰藉。
全家欢聚一堂,花香酒香弥漫,欢声笑语回荡。
皓月高悬,欢声笑语间,
别忘遥寄追思,缅怀故人。
祭月赏月,低吟浅唱,
准备好祭祀故人用的鲜花月饼等供品,
将深藏心底的思念如约送往。
任由时光流转,月圆月缺,
思念从不曾停止。
园区祭扫须知
1. 入园措施不能少
所有进入墓园的人必须全程正确佩戴口罩,配合测体温,扫健康码,出示粤康码和行程码,符合要求者方可入园。
2. 防疫事项要做好
前往墓园祭扫或参加安葬的人数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人员之间尽量保持一定距离,减少人员聚集。
3. 几类人群不能进
7日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粤康码非绿色人员;
被确认为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或次密切接触者,且尚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人员;
存在疑似新冠肺炎十大症状的人员,如发烧(体温≧37.3℃)、干咳、乏力、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嗅觉味觉减退、结膜炎、肌痛和腹泻等异常症状;
处于传染期的其他传染性疾病人员。
园区地址: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新九路
服务咨询:13352677552
开发运营:惠州市惠阳区永祥和墓园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