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在选择墓地时考虑的因素有:第一,首都周围的风水自然好;第二,故乡、采邑或祖籍,符合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;第三个是死亡地点,如住所、战场等,这往往是特定于情况的,如交通限制;第四,在其他地方,古人对阴宅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阳宅的重视,特别注重“事死如事生”。因此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出现了以山建陵的观念。
选址原则一:注重整体
“风水”一词源于《葬书》: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风水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系统,以人为中心,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视为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依存、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的要素。风水的作用是把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,优化结构,寻求最佳组合。这实际上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理论相吻合。总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体原则,其他原则服从总体原则。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的基本特征。
中国古代的《黄帝宅经》里“以形势为身体,以泉水为血脉,以土地为皮肤,以草木为毛发,以舍屋为衣服,以门户为冠带,若得如斯,是事严雅,乃为上吉。”这实际上是古人在选择居所时对系统理论的简单应用。
选址原则二:因地制宜
《周易·大壮卦》提及,“适形而止”。先秦姜太公提倡因地制宜,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记载“太公望封于营丘,地泻卤,人民寡,于是太公劝其女功,极技巧,通渔盐。”事实上,这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,采取了适合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。根据实际情况,采取有效的方法,使人和建筑适合自然,回归自然,回归简约,天人合一,这也是风水的精髓。
选址原则三:依山傍水
在生存和实践的过程中,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许多蕴含智慧的生活经验,其中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定居点是非常重要的。今天对原始部落遗址的考古发现几乎都建在河边处,这符合当时古人狩猎、捕鱼和水果采摘的生产生活方式。事实上,这就是风水理论中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原则的由来。
选址原则四:察形观势
中国传统的“天人合一”哲学,使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有着独特的看法,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。传统的风水理论实际上是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。清代的《阳宅十书》记载“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,其来脉气势最大,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。”也就是说,在选择住宿地点时,要注意山地地形,把小环境放到大环境中考察,这也是所谓的“查形观势”原则。
选址原则五:土质检验
许多古代皇帝的陵墓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。不难发现,这些墓葬所在的地方,一般都以山清水秀、风景秀丽、空气清新、植被茂盛为特点。也就是说,这里的地形和水土都比较好。事实上,在为皇帝选择陵墓的过程中,除了位置和情况之外,他们还非常重视当地的土壤质量。
鉴于这些问题,他们经常来到现场,用手捻,用嘴尝土壤,甚至挖井观察深层土壤和水质,俯下身倾听地下水的方向和声音。这些看似做作的事情并非没有道理。
永祥和纪念公园就位于中国三大龙脉之南龙的支脉上,属于莲花山脉,山势起伏绵延不绝,青山环抱、灵水缠绕,既得山水之境,又拥比邻城市之利,是大湾区风水宝地,风水学说处于龙脉的支脉之处,不失为高官贵䘵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