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七世纪前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发现每年都有一天竿影最短,便被命名为夏至。如古书记载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”
在中国24节气中,夏至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哲理的节气之一,不仅蕴含天地人“三才”之道,而且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那句哲言——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
夏至有三至:至天、至地、至人。得其宗旨,自可顿悟天地人生。
至天:天法道,盛极则衰
《周易》云:一阴一阳之谓道。道,就是阴阳。夏至的到来,阴气盛阳气衰,恰如冬至标志着阳气的重生,夏至则是阴气诞生之时。自此,白昼渐短,黑夜渐长,直至冬至再度逆转这一循环。
夏至日的阴阳转换,告诉我们的就是中国道家哲学中的“盛极则衰”之理。
水满则溢、月满则亏,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忌讳“太满”,而出现了《尚书》中“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”等诸多相关箴言。
凡事不可太过,学会知足才能常乐,就是这盛极则衰之理对我们的人生的启示。“花未全开月未圆”,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,让人安心的同时,也有盼头。
至地:地法天,物极必反
地法天,天之道是盛极则衰,而地之道则遵循物极必反的原则。当大地上的阳气逐渐衰减时,阴气便开始悄然兴起和兴盛。
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。”麋与鹿虽属同科,但古人认为,二者一属阴一属阳。鹿的角朝前生,所以属阳。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,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。而麋则属阴,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。动物比我们更知天时,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,也开始鼓翼而鸣。
这又能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什么启示呢?如果说人生路上出现月满则亏的结果,那么“物极必反”的自然规律,则赋予我们一次修正的机会——引导我们重新迈向阴阳平衡与和谐的人生轨迹。
所以很多看似挫折和变故的事,其实并非坏事,只要换一种角度、以天道的眼光去看。所谓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。
至人:人法地,阴阳中和
顺应天时,合应地气,天人合一,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追求。这一追求用两个字来概括,便是“中和”。
从更高的层面说:中和,就是阴阳二气的和合与和谐。人之中和,包含身、心两面。
“身”就是养生。自夏至起,随着阳气达到顶点,阴气悄然滋生,内蓄而待发。鉴于此,夏至之后的饮食调养应注重清热解暑、刺激食欲,倾向于食用苦味食品,采纳清淡滋养的原则。诸如新鲜绿叶蔬菜、时令瓜果、清淡面条、少许生姜以及绿豆汤等,均为夏日食补之上选。
“心”就是精神调养。夏日炎炎,往往让人心烦意乱,而烦则更热,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,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。俗话说“心静自然凉”,要善于调节,多静休,排除心中杂念。
说了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,那什么叫“道法自然”?这四个字应当理解为“道即自然”,而非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。
所以天地人之和谐一体,就是大道,就是自然,就是天人合一。对于人来说,顺应自己身心的本性,合乎天地自然的规律,以阴阳二气的中和为依归,自在舒展地活着,就是最好的生存状态,最高的人生境界。
每个人生活的最佳状态,是遵循自身心性与自然界的法则,追求阴阳平衡的和谐之道,让生活悠然自得、充满生机。这便是夏至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。